榜单搜索

茅盾十大代表作品

茅盾十大经典作品 茅盾小说代表作有哪些 茅盾最著名的作品盘点
茅盾十大代表作品名单如下:《农村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蚀三部曲》、《夜读偶记》、白杨礼赞、《鼓吹集》、《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茅盾十大代表作品
茅盾十大代表作品
《农村三部曲》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短篇小说,作者是矛盾。这三部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生动形象、发人省醒的画面,故事讲述的场景和人物都是在农村,因而合称为“农村三部曲”。该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受读者的喜爱,其标志了现代乡村小说的成熟,同时对后来的乡村题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 《子夜》,原名《夕阳》,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作者茅盾。这部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该作品是茅盾长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它出版曾轰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6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该作品是茅盾小说中一篇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的小说,揭露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那个令无数人无法安生立命的黑暗社会。
  • 《蚀》是现代作家茅盾创作的中篇小说集,包括了《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中篇小说,又称《蚀三部曲》,于1930年首次出版。《蚀》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意在表现当时青年在革命大潮中必经的3个时期:革命前夕的亢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的追求。
  • 《夜读偶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茅盾的重要文学理论著作,在文艺界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篇文学评论发表于1958年,是对双百方针时期引发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争论的回应。文中作者采取漫谈方式,着重论述了现实主义的特质、产生和发展,以及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
  • 《鼓吹集》是茅盾于1959年编著的文艺论文集。《鼓吹集》这个书名有点文绉绉,如用口语来说,大概是“宣传党的文艺方针的小册子”。本书收集了解放以来茅盾先生所写的文学理论批评文章。书中的每篇书评都是茅盾先生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用具体、生动的笔触所作下的分析。茅盾先生能够十分自如地把情节、思想性、艺术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 《锻炼》是1948年茅盾先生完成的一篇抗日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也是茅盾先生生前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抗战初期上海“八·一三”淞沪战争时整个社会风貌。茅盾在作品的小序里曾说,写完第一部,就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但解放了东北三省,且包围天津、北平,欲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而布置了我们在香港的民主人士经海道赴大连,大约于1948年尾我离开香港,因此不得不中断此书写作计划而只成了第一部《锻炼》。
  • 《霜叶红似二月花》是茅盾继《蚀》之后写的又一部力作。这部小说展现茅盾“社会剖析型小说”风格的端倪,即深入社会人生,展现广阔的社会内容,以理性分析来剖析社会现象,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展现整个时代的变动。《霜叶红似二月花》其实是一部未竟之作,也是他唯一续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在茅盾的创作历史中,《霜叶》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部具有经典价值的作品。
  • 《腐蚀》是一部长篇日记体小说,作者茅盾(沈雁冰)。这部小说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作品既描写了作为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的复杂生活和心理状态,刻画了典型形象,也集中抨击了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