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十大致残性疾病

世界十大致残疾病 致残类疾病排名 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盘点
十大致残性疾病名单如下:脑卒中、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麻风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心血管疾病、脑瘫,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十大致残性疾病
十大致残性疾病
脑卒中(stroke)俗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种。脑卒中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如不良生活方式、血管性危险因素、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脑卒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寒冷季节发病率更高,而中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正是脑卒中。
  •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这个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是唯一已知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天然宿主。对于该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治疗预防的关键,所以建议每个孩子都要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
  •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经蚊媒介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最早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多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在孕36周以下、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的早产儿,其未血管化的视网膜发生纤维血管瘤增生、收缩,并进一步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和失明。常见于出生后3~6周,临床上分成活动期及纤维膜形成期。孕期更短或更低出生体重者,发生率可达60%~80%。以往曾称为Terry综合征或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但后者仅反映了该病的晚期表现。
  •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患者早期可有斑疹、丘疹、结节等原发皮损以及皮损处感觉丧失、肌肉无力、溃疡等症状,严重时可致容貌毁损和肢体畸残。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不留后遗症。
  •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RA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以及溶酶体膜稳定性下降,水解酶外溢等有关。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 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JRA)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病,以慢性关节炎为其主要特点,可伴有全身多系统损害。本病是慢性病中儿童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具有一定治疗难度。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有七种类型,其中全身型的最为严重,易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死亡率高达50%-80%,严重时需要全身血浆置换;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发烧高热、皮疹和肝脾淋巴肿大,如果孩子持续高热2个月以上,就需警惕了。
  •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患病率的特点。病情严重者,会影响生存质量,减少寿命,而且由于病程漫长,患者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脑瘫的高危因素主要发生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一项或多项因素的新生儿,其中部分可能发展为脑瘫。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还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