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蔡淦

蔡淦,生于1938年8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是第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其从医四十余年,擅长诊治各种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前病变)、II型糖尿病及各种内科疑难杂症。目前主要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等重要职位。其获得过“全国名中医”的荣誉称号。
中文名
蔡淦
出生日期
1938年08月
性别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上海中医学院
职业职位
医生
目录

人物简介

蔡淦,男,生于1938年8月,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内科督导,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学会顾问。199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名中医。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中医脾胃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2003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评定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继承制导师。2017年获“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主要经历

蔡淦教授从事中医内科的医、教、研工作近四十年,曾师从沪上名家童少伯、程门雪、张伯臾、黄文东、张羹梅等,深得真传。同时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的临床经验和科研研究,在诊治胃肠疾病方面颇有成效,擅长治疗胃炎、溃疡病、慢性腹泻、胃肠肿瘤术后调理等,尤其致力于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胃癌前病变和肠道易激综合症的临床和研究,病员来自全国各地及欧美等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主持的"慢性胃炎中医证实质的研究"课题,获199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共发表各类论文36篇,主编或参编教材及专著26部,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一书获国家教委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并率先规范了中医内科病、证、症的内涵。多年来共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8名。

蔡淦教授曾多次以专家身份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韩国进行交流和诊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蔡淦教授,现任曙光医院消化科督导、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中医脾胃病医疗协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评委等职。蔡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长于胃肠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10项,并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培养博士生20名、硕士生12名;曾两度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1995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评定为首届名中医。蔡淦教授主编或编写教材、专著共28部,其中《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内科学》获国家科技成果奖。鉴于对该书的突出贡献,1997年蔡淦教授应邀出席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6年又聘为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中医内科学》主编。

在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医、教、研第一线摸、爬、滚、打已四十五年,曙光医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担负着大量的临床教学任务,临床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具备双重身份。认为临床教师必须确立在医疗活动中以患者优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患者优先要求临床教师在面对各种医疗方案的选择时必须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根据患者的切身利益和实际需要制订治疗方案,处理好医患的关系,而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临床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设计带教方案,尽管在带教活动中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其教学实践则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有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临床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形式,其实质是让学生尽快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临床教师在传授专业技术的同事,他们的医德医风时时刻刻都影响着学生,其优良的医德或不良的作风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个别医务人员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见利忘义”,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人生观、价值观上产生了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作责任心差,服务态度生硬,以医谋私、收受或索取药物回扣及红包。教学医院是培养年轻一代医务人员的摇篮,决不能允许有以上情况的发生,临床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表和优良的医德。

在临床教学中还应该注重临床思维方法的培训,高水平的临床医师除了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有良好逻辑思维方法和能力,临床教师要引导学生锻炼敏锐的洞察能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透过各种症状、体征的现象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学会抓住有价值的信息不断深化临床思维,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辨证和治疗方法,善于从纷繁的临床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科学的态度去解决问题,通过临床实际的病例,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为此,我们开展了课堂讨论式教学法,三阶段案例教学法等等,并举办了十届全国中医内科学高级师资培训班及助教进班。主编或编写有关中医内科的教材及参考书二十八部。

贡献影响

学术观点

继承是前提,创新为目的

中医内科学,内容浩瀚,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内科著作汗牛充栋,各具特色,已展现了各个时代医家的学术风貌。对精深的理论和不同流派的学术经验,要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去芜存精,也就是有批判的继承。继承是前提,继承是基础,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研究提高,其目的在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整个中医内科学的水平。

中医内科学既要辨证,更须辨病

中医内科既有病,又有证。病是由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的并各自有其不同的演变规律,包括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证是指证候,是从若干复杂症状(包括脉象、舌苔等体征)中经过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出的证据。病有相似,证有不同,疑似之处,应当详审。中医内科既要辨证,更须辨病。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辨证是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横截面认识,便于找出发生于特定个体的某一疾病有在其一定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在辨病的范围内辨证,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临证若能交叉运用这种病证并辨的方法,无疑可以从不同侧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化中医的识病辨证

过去因限于历史条件,构成中医病与证的症状和体征,全凭病人的主观感觉及医者用感官(不用在仪器设备)直接获得,即所谓的“望、闻、问、切”,因此识病与辨证仅停留在宏观的唯象辨识之中,即所谓的“因发知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诊查疾病已逐渐改变“一个枕头、三个指头”的单一传统方式,采用实验室检查、放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等现代科技手段,从而使中医深化了对疾病的认识。如对石淋病的诊断,过去须见到排出砂石的症状,才可确定。而现今即使临床无排出砂石的症状,只要X线腹部平片有结石的征象,也可确定石淋的诊断。不仅如此,由于采取以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探索,传统的中医辨证也在不断地深化,从宏观的唯象辨证向微观、微量的方向发展,为阐明“证”的实质提供了许多新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定量化指标,如沈自尹院士有关肾阳虚证的研究,蔡淦教授有关慢性胃炎中医“证”实质的研究学。

专科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

蔡淦认为此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湿热邪毒、气滞血瘀为标。除宏观唯象辨证外,必须结合微观辨证,主要是胃粘膜在胃镜下的表现及病理变化,其它尚有血液流变学检查:1.胃粘膜颗粒状增生隆起、皱襞粗大。息肉均可视为病理性块状物,根据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理论,是为瘀血所致。2.胃粘膜病理以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和异型增生为血瘀阻络所致。3.若胃粘膜分泌液少,呈龟裂样改变,中医辨证为阴液亏耗。4.血液流变学检查、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见增高,提示血流不畅,有瘀血阻滞。治疗宜健脾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理气化瘀。健脾益气养阴药,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并有明显的保护胃粘膜的作用。清热药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抑菌消炎又能促进胃粘膜恢复其正常的组织结构。理气药有促进胃排空,增强胃肠的动力。活血化瘀药可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液量,使胃粘膜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以促进局部炎症吸收,萎缩的腺体得以复生。

获奖记录

2020年5月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其“上海市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称号。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