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山西十大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名单如下:五台山佛乐、左权开花调、董永传说、晋剧、秧歌戏、北路梆子、上党八音会、杨家将传说、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锣鼓杂戏,下面请看榜单详细内容。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山西省十大著名国家非遗名录
五台山佛乐是指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山西省内佛教胜地五台山寺庙中长期流传的传统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佛教音乐。五台山佛乐,始于北魏,并一直在五台山地区流传,特别是青庙佛乐,还在山西省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流传。2006年12月18日,五台山佛乐列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左权开花调”,是起源于宋元时期,流行于山西省太行山区的一种汉族山歌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些民歌构思精巧,歌词新颖,衬词衬句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感染力很强。2006年5月20日, 山西省左权县申报的“左权开花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详细
  •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
  • 晋剧的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立档保存、创作研究、加强传承、实地演出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实践项目”的原则和目标。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看详细
  • 秧歌戏是在中国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中国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2006年5月20日,秧歌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附近的忻州、朔州一带。在代县鹿蹄涧舞台题壁有乾隆二年大成班演出《鸳鸯判》《朱仙镇》等剧目的记载。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已经基本形成。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传统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2006年0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杨家将传说》是西北地区一种以民间说唱方式表达的文学。杨家将的故事由来已久,早在宋代便开始流传,明代熊大木写了虚实杂糅的《杨家将演义》一书,表现杨家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杀敌的业绩,使传说有了更完整的故事。说唱版《杨家将传说》在山西出世,添补了中国汉族史诗上的空白。杨家将传说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传布至北方广大地区。推光漆器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级油漆器具,是山西平遥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山西著名工艺品平遥推光漆器外观古朴雅致、闪光发亮,绘饰金碧辉煌,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诚为漆器中之精品。推光漆技艺还普遍用于宫廷、庙宇、厅堂、文房的陈设装饰,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此种技艺制作的漆器远在唐代开元年间已遐迩闻名,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05月20日,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中国山西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