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梵王宫

《梵王宫》,原名叫《洛阳桥》,早期是以唱为主,后陈素真将此剧融入了诸多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屡经整理改编,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所提高,流传的范围也更为广泛。不过根据各剧种的流行地域、唱腔特点有较大区别,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样,表现方法也不一样。京剧、秦腔、蒲剧、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剧、滇剧等剧种都有演出此剧。
中文名
洛阳桥
目录

基本介绍

《洛阳桥》又名《甩大辫》《叶含嫣》,戏剧大师田汉看了豫剧皇后陈素真此剧后改名《梵王宫》,早期豫剧的《洛阳桥》是以唱为主,后陈素真将此剧融入了诸多表演。蒲剧、秦腔,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剧、滇剧等剧种中均有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屡经整理改编,思想性、艺术性都有所提高,流传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内容介绍

元朝末一个皇帝至正年间,一"万户"官耶律速的妹妹名叫含嫣,清明时节,乘兄长上京走后,与嫂嫂一同去郊外游玩时,见空中飞翔的雁雀被大雕扑抓,霎时,遇一英俊青年张弓射禽,一箭发出,射落一雕,含嫣夸赞不已。问其嫂嫂,得知壮士名叫花云,一眼就看中,爱恋不舍,有托终身之意,暗将手帕扔地赠予青年;含嫣女恋情的"秋波"表情,使花云深感动心,暗思:秀丽美貌主动求恋的娇女,不知是那家的"千金"?恋心顿起,求之难得,从此两相思念,将小姐暗赠的手帕当作开心思恋之证。封建朝代,男女婚事不由自主,含嫣是胡人(蒙族)(花云是汉人),父母去世,靠兄嫂生活度日,哥哥耶律速为升官进爵,上京期间,将她许配当朝宰相的义子年近50岁的都御史,择日完婚。含嫣得知许婚之事,拒不从命,不贪富贵,一心想着年岁相当,武艺高强的英俊青年花云。妹妹的抗婚,耶律速非常气愤,设法逼婚,下令紧守府门不准妹外出,即时完婚。

万户上京讨升官职三级,提为治黄河的主管官,权势越大,淫乐之心大增,早有妻室还想娶纳美妾,一日与护卫沙木陀狂游在一桑园见一叫雪梅的美貌妇女,顿起淫心,肆意调戏,狂称欲与婚配纳妾。在官贼胡为民妇骂不绝口争斗期间,雪梅之夫与侄花云奔来,气恨至极与官众争斗,雪梅乘机脱走。民妇有幸逃脱,其夫韩枚与花云二人却被抓走当了治黄的苦工。尽管雪梅逃避,已被看中,官大权重的耶律速不甘作罢,执意要娶,令一州官叫胡从善效劳办理。当胡从善与沙木陀等人去乡下捉取雪梅时,在花云母花婆的护卫下,扑了个空,无奈向主子禀报,耶律速极为气愤,当场先把沙木陀杀死,挥刀又要杀州令胡从善,在胡连连叩头求饶下,才未下毒手,严令其设法效力,并合谋定下毒计:一面派人杀死韩枚与花云;一面着人逼雪梅过府成亲。不料,他们议定奸计时,被其妻与妹(含嫣)窃听,两人各怀心意:夫人怕娶回美妇,夫喜新厌旧,自己失爱;含嫣怕心爱郎君遭害,不能如愿。故此,速派丫环星夜传信予花家,让紧急采取对策。花婆接密信后,急派武艺超群的弟弟带勇士救回韩枚、花云;在胡从善等人又至逼娶雪梅时,急中生智,谋出一条两全其美的妙计:由花云男扮女装顶替雪梅去官府成亲,乘人不防备将含嫣窃出成就与花云的良缘。此计,众乡亲认为切实可行。智勇双全的花婆以中介人的身份先过府与含嫣暗通了喜讯,让其沉着主动配合成就美事。按约订日期,官府隆重异常,做了准备,喜房陈设的十分花艳,墙壁挂了不少名画,含嫣亲自布置,喜出望外,表演动作颇多,此折戏单演时称《挂画》。婚日当晚,所谓的新娘(实为花云)安排由含嫣陪侍,真是久盼重逢,天赐良机,两人互表恋情,爱慕之情说之不禁。乘人不备,两人相护,速奔出府,成就了美满良缘。戏剧在欢乐声中终结。

背景介绍

由清代花部乱弹到戏曲《梵王宫》,戏曲发展到清代中期,地方戏(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如雨后春笋地蓬勃发展起来。上层文人将地方戏斥之为"花杂不纯、野调俗曲",而被列入"花部乱弹",他们吹捧的昆曲因其文词高雅则被奉为"雅乐正声".在地方戏取得了足够的地盘及能量后,便发生了"花部"乱弹与"雅部"昆曲相互对峙抗衡的强烈冲突,这便是戏曲史上着名的"花雅之争".因为地方戏能让观众听得懂看得明白,很受老百姓欢迎。当时着名学者焦循也在他的着作《花部农谭》中说:"谓花部不及昆腔者,鄙夫之见!"清乾隆年间,"花部乱弹"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于是一大批花部作品如《玉堂春》、《四进士》、《梵王宫》、《王宝钏》、《清风亭》、《宇宙锋》、《铁弓缘》等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当今戏曲舞台上常演剧目。

《梵王宫》的故事情节并不新奇,甚至有些老旧与俗套。剧情的基本梗概是:猎户花云与贵族耶律寿之妹耶律含嫣在梵王宫相遇,彼此爱慕。耶律含嫣回家后思念花云忧思成疾。耶律寿行贿县令,欲占书生韩枚之妻。而后设计让花母卖花为名,引领扮成韩妻的花云潜入含嫣闺房,最后众英雄大闹耶律府,以花云与含嫣结为夫妻而煞戏。

《梵王宫》也叫《洛阳桥》、《叶含嫣》、《华云射雕》,京剧、秦腔、蒲剧、豫剧、晋剧、北路梆子、河北梆子、川剧、滇剧等剧种都有演出。不过根据各剧种的流行地域、唱腔特点有较大区别,所以演出版本不一样,表现方法也不一样,不少名老艺人都花费过不少心血,为这出戏创造出自己的"绝活"。

为什么《洛阳桥》被改成了《梵王宫》?这首先要弄清"梵王宫"三个字的含义。按梵语解释,梵王宫本指大梵天王的宫殿,泛指佛寺。洛阳桥在全国有两处,一处在洛阳,另一处在福建泉州。而梵王宫只要有佛寺的地方几乎都有(或有梵王宫的文字记载),据说梵王宫曾被火焚烧,但在网上可以查到许多梵王宫,并且附有精美的照片。还可以查到古代文人们留下的诗篇,如唐代钱起诗句:"太阳忽临照,物象俄光煦。梵王宫始开,长者金先布。"宋代苏轼诗曰:"一纸清诗吊兴废,尘埃零落梵王宫。"元代戏曲家关汉卿也为梵王宫作曲曰:"梵王宫月轮高,枯木堂香烟罩。法聪来报,好事通宵。"这样涉及梵王宫的诗词还能找出许多。显而易见,就文化内含来说,梵王宫要高于洛阳桥。同时,除豫剧将这出戏叫《洛阳桥》外,其他剧种都叫《梵王宫》。

蒲剧和秦腔《梵王宫》为表现耶律含嫣时,用到了一些特殊的表演方法。例如河南籍蒲剧早期着名男旦王存才老先生,主演其中《挂画》一折,脚绑跷鞋,在一把民间的罗圈椅子上蹦上跳下,单脚踩在椅子的上沿,做着订钉、挂画等高难度形体动作,令人叫绝,一时间誉满晋、陕、豫数省。民间流传"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足见观众对他的演技评论之高。后来蒲剧名家韩长玲、任跟心、吉有芳都演这折戏,表演上也有所创新。这折戏现已成为戏校的教学科目,在一些戏曲频道经常能看到《挂画》的演出。

川剧的《梵王宫》在表现方法上非常奇特,非常新鲜。举一个例子说明,当耶律含嫣与华云一见钟情,四目对视,耶律含嫣的妹妹把他们的视线紧紧拉在一起,还栓了个"扣儿",并用手指在这根线上"蹦蹦蹦"弹了三下。这位小妹捏着这根线向前一推,耶律含嫣和华云的身子就向前倾,把线向后一拉,两人的身子就朝后仰。如此一根线能把两个人紧紧拉在了一起,不能不说是把戏曲的虚拟化特点张扬到了极致。

京剧有一出小戏叫《战太平》,讲了华云与耶律含嫣的故事。京剧"筱派"创始人于连泉(1900--1967,艺名筱翠花),早年也演出过全本《梵王宫》,遗憾的是没有找到他当年演这出戏的资料。

豫剧《洛阳桥》因把花云射雕、与耶律含嫣初次相会的地点,由梵王宫庙会改在了洛阳桥畔(这种改法不无道理,因为明代无名氏着有《洛阳桥宝卷》,清代李玉也着有《洛阳桥》传奇,笔者缺少资料,无法进一步考证),所以一直沿用了《洛阳桥》这个名字。在花部乱弹作品的基础上作了删减,将原本的二十八场戏压缩掉三分之二。弱化了众英雄聚义那条线,突出了耶律含嫣与花云的爱情主线,使在两个来钟头当年标有"文武代打"的戏中,让观众能看到主要角色耶律含嫣的表演,又能看到其他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表现;既能听到优美的唱腔,又能看到精彩的武打,真可谓是一出包含许多看点的好戏,但现在看《洛阳桥》的演出,恐怕一点也看不到武打的场面。

鉴赏评价

最早豫剧豫西调着名男旦演员燕长庚、慕水旺都擅长演出此剧,并因唱腔出众,台步轻盈优美,而获得"水上漂"的美誉。后来陈素真大师演出这出戏,仍用了《洛阳桥》的名字,开封人把这出戏俗说成是陈素真的"洛阳桥甩大辫"。

豫剧《洛阳桥》在燕长庚、慕水旺及陈素真三位前辈艺术家唱红之后,成了豫剧的一出经典剧目。从豫西调着名男旦张庆官(崔兰田的一位老师)说起,豫剧名旦阎立品、徐艳琴、田岫玲、杨素芳、王敬先、安金凤等都演过这出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开封和平戏院看过名噪一时、曾与陈素真姐妹相称的名旦李志贞演出的《洛阳桥》,她唱做俱佳,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他们晚一代的曾广兰及牛淑贤是当今演这出戏最好的两位豫剧演员。曾广兰是从陈素真那里"偷"来的,而牛淑贤是陈素真的关门弟子,当然是陈素真手把手教出来的。

1957年陈素真在北京演出了这出戏,她那精湛的演技,委婉俏丽的唱腔惊动了京城,刘少奇主席及周恩来总理到场观看,并留影称赞。欧阳于倩、夏衍、曹禺、田汉等老一代戏剧家及着名话剧演员朱琳等,纷纷写文章,题诗词盛赞她的艺术。之后为治疗嗓疾,在田汉小住期间,田汉认为剧名还是叫《梵王宫》好,并认为以《叶含嫣》命名也不妥,把蒙族姑娘复姓耶律,不应该改成汉姓叶。陈素真接受了田老的意见,便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洛阳桥》改成了《梵王宫》。

豫剧大师陈素真自十几岁唱红开封后,一生演出了《三上桥》、《春秋配》、《柳绿云》、《女贞花》、《梵王宫》、《涤耻血》、《三拂袖》、《拾玉镯》、《宇宙锋》等数十部好戏,很难归纳哪几部是她的代表作。其中《梵王宫》是她的一出常演剧目,对这一出以花旦应工的唱做并重的戏,陈素真也非常喜欢。后来她嗓子失润后,唱词减了一些,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但这不影响他在这出戏中演技的发挥。她的戏迷仍叫这出戏为《甩大辫》,仍说"看看狗妞(陈素真的乳名)甩大辫,强似肚子吃饱饭",足见戏迷对她艺术的热爱。

全剧最精彩的是"思云"和"催妆"两场戏,其中"催妆"更令人叫绝。"思云"一场戏通过回忆,运用眼神、台步、造型等形体动作,表现了耶律含嫣初见花云后的爱慕与眷恋,及多情善感、急于再次相遇的内心世界。"催妆"一场则运用戏曲的多种程式动作,吸收舞蹈的表演精华,通过她创造的甩大辫、转身穿衣等"绝活",极力渲染了耶律含嫣在心上人即将到来之前如何梳妆打扮,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喜悦与兴奋,以致手忙脚乱,忘形失态,把一个既"娇"又"憨"的少女形象立在了舞台中央。

陈素真在《梵王宫》整出戏中,充分调动了唱、念、做、舞等戏曲程式,运用了大量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准确优美的动作及写真性的细节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天真烂漫、风情万种的耶律含嫣,陈素真也因此成为"豫剧动作大师".

陈素真在《梵王宫》中的唱腔,虽不及"崔家女"、"羞答答"那样出名,但其中有许多好听的唱段,如:

"昨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思想起那射雕的人哪病卧在深闺,这一箭射双雕令人佩服,(穿插大段表演,表现了在梵王宫庙会上与花云邂逅的经过,然后接着唱道)

我有病了,何日里能展开我这紧锁的双眉"。

这种变化了的慢板唱段,还是能体现出陈派典雅的风韵。另外,不能不提及的是,豫剧的拖腔往往都在唱词的后面。而陈素真也常在唱词的前面先来个拖腔,或者像在这出戏"思云"一场下场时,来了一句无词唱腔煞是好听,这种唱法也是陈素真大师的独创。

年近古稀的陈素真在天津录制《梳妆》。整套表演已经很精彩了,老人因一个地方没站稳,最后对乐队说"不行",又重新录制。前辈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从豫西着名男旦张庆官说起,诸如徐艳琴、田岫玲、秦兰花、辛玉兰、杨素芳、张兰花、杨凤仙、王敬先、夏瑞珍、安金凤、王曼影、谢爱芳以及陈素真的一批弟子如李素琴、郑秋波、张巧云、郭秀梅、牛淑贤、郭美金等,亦于不同年份分别以此剧在徐州、开封、太原、西安、阳泉、安阳、武汉、郑州、西宁、兰州、蚌埠、邯郸等地叫响,对《洛阳桥》的传播和增光添彩,可以说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于本剧的演出本先后曾有五个,即一、王存才时期各种梆子戏均可演出的"乱弹"本;二、1936年樊粹庭先生的《叶含嫣》改编本;三、1956年河北省豫剧团的演出本;四、1980年陈素真(署名王若瑜)的《梵王宫》改编本;五、1981年筹拍戏曲电影片时的《洛阳桥》加工整理本。考虑到陈素真女士晚年由于嗓音变化耐不得不加强做工而削减唱念的实际情形,所以这次出版的本子实际是参照其早、中、晚期三个本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调整的,特此附笔声明。曾广兰主演的豫剧《洛阳桥》戏曲艺术片,更把此剧推向了全国。也就是上述发生在20世纪的这三位着名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和努力吧,才最终奠定了该剧在豫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地位。

要说曾广兰的"偷",确实还有一段佳话,1962年曾广兰在排演《洛阳桥》时,正赶上陈素真带着天津豫剧团来到洛阳演出《洛阳桥》。由于某些原因,她前去拜师未果,于是她决心去"偷戏"了。她家住洛阳老城,每天要步行五六里路,赶往西工上海剧院看陈素真的戏,一连七天看了陈素真的《洛阳桥》,然后又跟到郑州,在河南人民剧院看了三场。陈素真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腔弯,一个眼神,都像录像机那样,刻录在自己脑海中。回来后,她着魔似的苦学苦练,加上她的聪慧与悟性,终于把戏"偷"到了手,甩大辫、转身急穿衣等绝招都练得相当娴熟。"文革"后,恢复传统戏时,她的《洛阳桥》首演,曾创下连演百余场的记录。这出戏演出遍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湖北等地城乡,于1982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至于本剧的主要唱段曲谱,就更加困难了。由于陈素真先生生前曾执意认定"死板曲谱会束缚演员的即兴创作".所以他一直主张乐队随腔伴奏,而不赞成刻印曲谱,终致这份宝贵遗产未能流传下来。幸好在建国初和五六十年代之交,我和陈克运、朱永昌等同志曾根据其实唱记录过几段,现在就只能依靠录音加以勘误了。在此一搜救过程中曾得到老友惠景林、华翰磊及陈大姐的义女、弟子关灵凤和郑秋波、郭美金等的支持和帮助。

想起陈素真先生去世,转眼已经八年多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尽管她在生前曾三次遭遇坎坷,被迫辍演,从而中断或至少是挫伤了她在艺术创造方面的积极性。但广大老观众仍津津乐道她当年的歌喉舞姿。

田汉同志并曾以"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人民要汝添光热,珍重珠喉惜盛年"的诗作激励其意志。曹禺同志也以"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的题词赞扬其品格。特别在她逝世后,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长张文彬同志送的花圈上还以"艺术大师"敬挽,这应是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对她的崇高评价。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